于家村的石头民俗跟历史上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家族住所有关。于谦,明钱塘人,先后任御史、兵部右侍郎,巡扶河南山西,政声卓著。升兵部左侍郎、尚书。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瓦剌部兵围北京,于谦领军抗敌,史称北京保卫战,于谦因此名传千古。明景泰八年(1457年)被奸佞诌害被弃市。据于家村的老人讲,于谦的次子于广蒙一太监所救,沦落至井陉南峪村隐居。
于广留有三子,长子于有道因生活所迫,于明成化年间(1486年,一说为嘉靖年间)迁来于家庄村现址。当时于氏家族虽然业已落拓,但先人风骨未减,于谦名作《石灰呤》“千锤万击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;粉身碎骨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至今为后人铭记。于家宗祠碑文对于有道及其后代子孙开创基业的艰难略有记载,大意是,于有道开拓于家村的500年基业,起初过的几乎是野人般的生活,艰苦的几十年代创业,竟然使这人迹罕至之地有了桃花源一般的风韵。
由于于家村的土地贫瘠,所居之所又是岗岭斜坡,建房修屋的可资这材便惟有石头了。不但房屋为石头所建,器用之物也多是遍地可采的石头雕成;石头不但为于家村人的生活所用,而且还装点着他们的日子,增添着乡俗情趣。久而久之竟形成了独到的石头文化,石头做的阁楼庙宇、歌肆古院,为数之多,实属罕见。
突兀于村东的清凉阁,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。《井陉县志》有载:“清晾阁在县治南的十五里于家村,亦名三节阁。明万历九年村民于春喜身大力强,家贫好义,独立兴修。至万历二十年,方砌成下层,及第二层修竣,即行病故。至第三层,系村民用木砖补葺。阁下层所砌之石,多达万余斤重。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,上镌梅花鹿,工粗而雅。”

